User Tools

Site Tools


2c_reading

This is an old revision of the document!


讨论简要说明

讨论目的:加深对工作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的理解,提高阅读效率,交流读书经验。

讨论内容:选择与组内工作内容有一定相关性的领域进行讨论,着重于基础理论推导。

讨论形式: 人员:P展示组 A旁听组

P组有相互提问、质疑的机制。具体而言分为三个环节: 1. 展示者p先抛出自己不懂的问题; 2. P组听众提问展示者p相应问题,p应作解答; 3. 展示者p向P组听众提问。

最后再集中讨论未解决的问题,包括1中的问题。注意,这三个环节里的问题是不重合的。第一个环节为p的“防御”权利:我们不要求展示者p了解所阅读的所有内容,但至少需要将懂和不懂的边界划出来。在该环节划分好边界之后,p有义务对第二、三环节的问题做出解答。

A组不会被提问,但可以向p提问。视讨论进度,p可以决定现场解答A的问题或者在最后的自由讨论环节再解决。

Q&A: Q1:为什么讨论主题更重视理论推导? A1:并不是因为理论比实践重要,而是因为理论方面的基础知识更适合读书讨论的形式。对于实践方面,如代码能力,重在练习而不是简单的交流可以提升的。

Q2:讨论机制设计的目的是什么?为什么要分P组和A组? A2:设计的目的是希望所有人都通过阅读了解相关知识,并通过组内的讨论加深理解。因此组内所有人的地位是均等的,体现在互相提问和质疑上。只有在所有人都对相关材料有了解的基础上,才可以称为“讨论”。否则若变为讲座的形式,一则主讲人负担太大,二则听众可能泛泛而听难以收获,三则主讲人难以得到关于内容本身的新见解。 设立A组是为了保证讨论的开放性。如前所述,为了保证组内所有人的对等性,加入讨论的成员需要尽相应的责任,如阅读材料等。这种责任门槛 使得讨论组有一定的封闭性。本着开放交流的原则,允许A组以旁听、观摩的形式参与讨论,且没有责任的门槛。相应的,A组讨论时的优先级也弱于P组。

Q3:每次讨论时间多长为宜? A3:视内容而定,无硬性要求。唯一原则是提高效率,解决已有的问题。

Q4:问题内容有无限制? A4:问题内容并无限制,但提问内容可体现思考的深度。有启发价值的问题是值得鼓励的,提问之前应思考该问题是否具有启发价值。

2c_reading.1499776601.txt.gz · Last modified: 2017/07/11 08:36 by xiangxiang